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衝突激烈,大文豪王爾德的自由和大膽作風很快使他成為犧牲品。1895年,王爾德因為和俊美的爵士小道格拉斯(波西)交往引起爵士父親不滿,他斥責王爾德是一個好男色者,結果王爾德被判“有傷風化”入獄兩年。1900年,46歲的王爾德鬱郁病逝於巴黎。
影片第一次將王爾德的同性戀史搬上銀幕,以1882年王爾德到美國講學開篇,按時間順序再現這位文學大師的生平,他的家庭,妻子和兒子;他的情人;他事業輝煌的高潮;以及他的審判,他的身敗名裂。敘述中巧妙的穿插了王爾德多部作品片段,如《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不可兒戲》、《道連•格雷的畫像》,以及伴隨影片敘述一直閃現的童話故事《自私的巨人》。
王爾德與波西的戀情就像充滿宿命悲劇的《莎樂美》。王爾德畢生都在追求美麗,所以當他看到波西,一個如希臘雕像般的美男子,善寫十四行詩,就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
他愛波西,並因為波西的家庭縱容他,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無論波西做出多麼無禮甚至可怕的舉動,他始終原諒他。從另一方面來說,深深為希臘文化著迷的王爾德,並不認為他們之間的感情有什麼不妥:“它是美的,是優雅的,是最為崇高的感情。” 王爾德認為這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是高尚的。
然而命運最終將兩個靈慧的生命絲絲縷縷的織成血紅圖案,波西對父親的恨遠遠大於對王爾德的愛。恨矇蔽了他的雙眼,他目光所及不過是狹窄的、被高墻圍堵、因放縱而枯萎的世俗慾念的小園子。他把王爾德對他無比珍貴的愛,廉價的拿來和父親做仇恨的賭注,結果他輸了,輸掉一位大藝術家的靈魂,輸掉了王爾德的一切。
片中出演波西的是裘德•洛,他用精湛的演技和近乎完美的古典氣質成功詮釋了小道格拉斯的所有特點——虛榮、膚淺、不成熟和反覆無常,而凌駕於這些之上,最重要的——如同百合花般的絕望自戀。在片尾的最後一幕,裘德笑容浮現的剎那,純潔、美麗,就像波西附在靈魂深處,以至看到他對王爾德的背叛,觀眾會心痛,仿佛與王爾德一起跌入悲愴的深淵。
影片中扮演王爾德的演員史提芬•佛利被稱作"翻版王爾德",他後來也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但並未此而遭到迫害,這不得不感謝今天社會的進步與寬容。最近英國還鑄造了一尊王爾德的塑像,刻下他的名句:“我們都生活在淵藪,但有人會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才華橫溢又個性不羈的大文豪。